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作者: [字体: ]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xx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xx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xx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xx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2)以永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围绕当地“5+2”产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到20xx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升学率达85%,且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比率基本相当;
(4)以水电学院和电大为依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社区终身教育。同时以农广校为载体,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学校的建设,组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
4、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1)20xx年前,完成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迁址新建;
(2)20xx年前,按1:3的生师比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xx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50%以上。
6、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至20xx年,全市80%以上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达省级一类标准。其中以确保每年投资20xx年整改,力争20xx年获得“福建省教育强市”称号。
四、发展策略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
(二)保障投入,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xx年起达到4%。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进一步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1、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1)城区小学规划布局
依据我市人口发展的预测及我市城区现有小学学生数,按照《福建省义务教育校舍建设标准(试行)》及《福建省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在现有小学的基础上新建1所——四中附小;迁建3所——下渡小学、南门小学、埔岭小学;扩建3所——西门小学、东门小学、第二实验小学。规划具体规模见下表:
永安市城区小学规划布局表(20xx年)

学校名称 校园面积(M2) 班级数(班) 学生数(人) 生均用地(M2/人) 备注(用地指标)
1 第二实验小学 24667 30 1350 ≥18 M2 原址扩征25亩
2 永安南门小学 24667 30 1350 ≥18 M2 迁建用地37亩
3 永安西门小学 24667 30 1350 ≥18 M2 原址扩征8亩
4 永安埔岭小学 20xx年学生数统计,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约为3700人,我市普通高中的入学率为初级中学总人数的50%计算,高中平均每年生源数约为1850人。现我市共有公办高中校4所,分别为永安一中、永安三中、永安九中及永安十二中,另有民办高中一所——三明外国语学校。按每十万人口必须举办一所高中的要求来看,我市高中五年内整体资源富余。计划将永安十二中更名为漳洲师院附中,以山海合作的模式,通过8年努力,成为可面向全省招生的省一级达标的独立高中。全市共保留4所高中(含三明外国语学校)。
(2)视城市发展情况,拟在北区、东区各新建一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以缓解我市群众子女上优质幼儿园难的矛盾,同时提高0-3岁学前教育水平和3-6岁儿童入园率。
(3)全力支持福建水电学院南区分院建设,塑造永安教育强市品牌。
(4)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其一,在永安文龙新城选址新建永安职业中专学校,永安职专整体搬迁,新校面积300亩;其二,永安职专和永安技校实现资源整合;其三,“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20xx年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到位,确保各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4、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教学名师。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将全市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
5、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实行聘用合同管理的非在编人员,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五)贯彻“两全”,提高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坚持德育为先
(1)明确德育主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2)讲求德育方式。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将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必须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和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坚持按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
3.推进考试评价和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将部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区域内初中校。逐步推行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化管理。
4、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是民族进步、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重心,以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班班通、堂堂用”为载体,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手段向现代化迈进。
(2)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设置围绕产业需求为支点,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职校学生获得“双证”为推力,以引进专业教师为活水,着力改进职业教育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努力提高职校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水平。
(六)加强督导,依法治教,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督学并重,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举,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并行,努力构建和谐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大教育氛围。
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坚持以对乡镇人民政府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承担教育责任与义务的督导为督政主线,以推进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为督学主线,努力构建各类学校动态等级目标管理评价体系,促进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