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纯真

  作者: [字体: ]

“能做擎天柱,就做擎天柱。能做摇船橹,就做摇船橹。”这说的是一个人不管高低贵贱,关键在于活出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本色、自己的质量。芳草凋落,唯有春天的影像留下;天空中没有鸟飞过的痕迹,但是它们确实飞过。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才不该忽略那任何一朵细小的浪花。

王守华,沈阳市大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名不见经传,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把自己全部心血浇铸在螺丝钉或者齿轮位置上的平凡士卒。然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还有警醒,却足以见证新时代祖国大地上那些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为美好事业添砖加瓦的人们那辛勤而不倦的拼搏身影。

事如芳草春常在,让我们走进王守华,谛听他心中平凡而又闪烁着灵魂光彩的乐章。

不忘为人之本

王守华很少在哪个场合表白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但其实他心里是有一把尺的,是有一面镜子的。军旅生活 17 年、区委工作 18 年,他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在恪守贯穿自己内心的准则和本分——“干工作不图什么,就是把心放平了去做。”心不平,人就会很躁动,又怎么能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襟怀坦荡,心系群众呢?

王守华坦言他欣赏国家审计局局长李金华的处世格言“无所求,无所谓”。

这么些年下来,王守华还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五十好几的人了,谁不图个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可他就是能沉得住气,对人生对自己都没有多高的期望值。也因此,他才不失落,不赌气,不变本加厉地要官买官跑官。眼瞅着一茬茬比他年轻的人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总是微笑面对,坦然处之。

他在心底里奉行谦谦君子之道,安于本分,觉得“比人低点,心里踏实。”他愿成为点缀簇簇繁花的一叶小草,风来雨送,耐温耐寒。

他难忘儿时在兴安岭林场子弟兵小学上学的情景,自然的风光,美丽的季节变化,艰苦的磨砺成长。风雪严寒中他捡拾过煤渣,打过山柴。

他说部队是个大熔炉,今天的他是哪个时候塑造的。 1970 年当兵,打着背包,睡在车上。扛着大麻袋徒步越野,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他总爱今昔对比,说现在“比我小时候和当兵时候强多了”。一句话,他知足自醒,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去为之拼搏奋斗,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事业是人生的支点

王守华敬业勤业,守住了“责任人”的本分,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天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谱写了平凡中见奇伟的华彩乐章。

事业是王守华生命的支点、动力和源泉。

1988 年,他以大连陆军学校正营职教员身份转业到大东区委老干部局工作。一年后,调到组织部干部科并先后担任主任干事、科长, 20xx年任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

十几年里,王守华像一支蜡烛那样无私地燃烧自己,用微弱却丰富的光泽照亮了他身边的世界。

初到组织部,他就深感这个部门的工作很具体,能落到实处。因此,一个人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他说,“在自我兴趣和责任需要面前,我别无选择。凡事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就会沉下心来,扑下身去,做出样来”。

无论在基层岗位还是做了部门的负责人,王守华始终以实际行动感召着周围的同志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各项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此,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了职业道德上的严要求和高水准。

有一次,中央组织部来沈检查工作,大东区是唯一受检单位。为准备迎检材料,王守华在单位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夜深了,早已身心疲惫的他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脸色蜡黄地在桌前校对稿件。直到有人走进屋里,他才总算停顿一下,但却随口说出“你,吃饭吧”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这是由于大脑超负荷运转而呈现出的恍惚状态,另一方面也足以见证了王守华确实是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之中。受检结束后,中央组织部对大东区干部参照管理工作给予了“程序规范、材料详细、管理过硬”的高度评价。而这和王守华本人以及他的同事们那种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扎实服务分不开。只有真正敬业的人,才懂得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不让其虚度。

十几年来,以自己全身心热情和汗水倾注在事业波峰浪谷里的王守华如同一叶小舟延续着自己生命的航程,做永不间断地滑行。他没有休过一天干部假,平均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年年如此,克尽厥职,他是以短跑的速度完成着马拉松的距离冲刺。甚至在做颈部粉瘤切除手术后的恢复阶段里,每挪动一步都是钻心地疼痛,然而,即便这样,他还是挺着,忍着,没有休息,硬是照常骑车上下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王守华这样视人生追求为忘我奉献的人们,山河才为之增色,岁月为之动容,精神为之得以提升。

公道正派做工作

作为组织部的一名老同志,一个有 32 年党龄的党员,王守华从来都以公道正派,严于律己的模范作风为人行事。他不仅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同时又是个谦虚细致的人。在面对许多复杂困难的局面时,他头脑清醒,办事游刃有余。他公道正派的作风,很好地衬托映照了社会的斑斓底色,人生的多姿多彩。遇到挠头的事情,他辐射出的光波,投入的热情也随之加倍。

“退改离”问题,一直是老同志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转属企业的增多,加之工资制度改革而带来的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差距拉大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十多年前退休的老同志纷纷上访,要求改办离休。对这些曾经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同志,不论他们态度如何,要求是否合理,王守华都认真接待,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凡是符合政策、能够办理离休的,他都不辞辛苦地阅卷、取证、沟通、协调,尽可能地争取早日办成。

区副食公司一名退休十多年的老同志申请改办离休,需要原籍河北漳州有关部门出证。王守华多次与该地区联系,催要有关材料,并协调有关部门前往取证,历经数年,终于为其改办了离休,圆了老同志的心愿。对那些不符合政策的,他也反复说明政策,反复苦口婆心地开导规劝。

一次,一位上世纪 50 年代曾在大东区当工人,受到处理后调到市直某公司当工人的退休老人,来到大东区委组织部上访,要求落实干部政策,改办离休。出于责任意识,王守华积极与其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多次骑车前往查阅相关资料,沟通情况。经调查确认其不存在进一步落实政策问题,也不符合办理离休的条件。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对此着了魔,仍然坚持上访,直到把一身是病、生活不能自理、年近八旬的老伴也动员来,搬来行李和餐具,双双住在干部科。搞起了“拉锯战”和“持久战”。

面对态度蛮横不依不饶的老人无理搅闹办公秩序,组织部伤了脑筋,派出所也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还是王守华站了出来,他和同事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向老人讲解离休政策,说明不能办的道理。晚上则轮流看护两位老人过夜。

整整经过了 3 天悉心而周到地劝解和照顾,老人脑子终于开窍了。他们答应不再纠缠。最后是王守华他们出车把两位一时糊涂的老人妥善地送回了家。

持之以恒的傻子精神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他们活的很充实很光芒,其实也很傻。现在重提傻子精神,似乎有落伍的嫌疑。不过一个社会倘若少了一点傻子精神,似乎也不完全正常。

与那些伸出两手向组织要官衔要报酬讲条件的人相比,王守华可能是傻了一些,也许是太傻了。

这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人的组织部副部长,多少也算个官了。但是他没有吃过请,没有找基层办过事,没有利用职权帮助亲人分忧解难。妹妹下岗了,生活艰辛,如果他出头帮助解决一下就业问题,或许谁都不会说啥,可王守华就是开不了这个口。一次闲聊中,他无意提到自己家房子漏雨,一名年轻干部就说与沥青厂很熟,铺房顶用的防水材料不用花钱。他立刻意识到了什么,马上改口说已经铺完了。还有一次,王守华带领一名同志去一个单位搞任前考核,正赶上下大雨,他连人带车摔倒在泥水里。但他仍然穿着湿透的裤子坚持参加考核,并与那个单位的领导谈话到晚上 7 点。这个单位的领导提出留他们吃点便饭,然后用车送他们回家,他谢绝了,自己饿着肚子,冒着大雨骑车回到单位,在附近买了点吃的,又连夜赶写考核材料,以保证第二天上会研究。

同事们都说王守华干起工作来就像拼命三郎。作为身边人他的妻子对此会有更深的体味。 20xx年春节期间,正是王守华迎来 50 岁生日之时,他却患上重感冒,持续半个月发烧不退。可他硬是没打滴流,腾出时间去完成上级叠加下来的临时任务,以致落下哮喘的病根,话一说多就干咳不止。妻子每天看见丈夫回到家里还照样伏案至深夜,还不时用握拢的左手顶着疼痛的胃部,不免高声大喊起来:“人家担心你累垮了,你却不以为然,还当自己是个棒小伙啊!”说着就一下子拽掉电脑的插头。

说实话,王守华对家里人充满了很深的内疚感。这些年风风雨雨中他都在外面奔波。儿子受伤,老人住院,墙皮脱落,地板凸翘,那些数不清的麻烦事都留给了妻子一人担当。儿子在自己成长的岁月中几乎看不见父亲扶植帮衬的身影,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工作、事业还有别人。王守华每当想到自己对家庭的不称职,总要叹口气,说:“我欠家里的太多太多了,今生报不了,来生再回报”。

这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守华,这就是肝胆照人、朴实本分的守华,这就是有情有义、懂得珍惜的守华。你傻,风骨像金子一般闪光;你痴,把无限的热忱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洪流之中。

岁月沧桑,历史留痕,生命有梦,心意相通,愿王守华式的人物蓬勃涌现,我们欣慰地为之期盼、等待、祝愿!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