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观后感

  作者: [字体: ]

放假前全校教师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回顾了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体验了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追忆了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场景,升华了个人思想。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实事求是是其精髓,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其本质特征。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作为不朽的丰碑,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回来之后,“两个务必”犹在耳侧,时时提醒自己如何做人、做事。通过此次红色之旅,回顾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光荣历史,重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论述,在牢记“两个务必”的同时,认真学习“八荣八耻”,以“西柏坡精神”为指导,从自身做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昂扬斗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把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题记:“长征中为国捐躯的兴国英烈12038名,万里征途中每公里都有一名兴国忠魂。”

那是一个有血性的年代,称他们为英雄也不奢侈。无私无畏,救民族人民于水火,血染山河。心灵震撼。

8月2日 下午多云转雨

下午我们参观了烈士陵园,我也记不起这是自已第几次走进这座革命纪念馆,反正小学中学清明时学校总要组织学生来的。以前和同学嘻嘻哈哈,来这里参观不过是走马观花,从来没有这次看的仔细。

小学一年级清明时是第一次来,那时还小,参观一遍回学校后老师让写观后感(只让写一段话),我们可是什么都记不起来,最后老师念我们记,凑和着写下了“肖芳全、肖华”等好几个名字。后来大了才知道,肖华上将是我们兴国的将军,《长征组歌》的词作者,当年红军中最年轻的指挥员,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时年仅17岁,也是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将军。

而现在对于烈士纪念馆很多烈士的名字我都已是耳熟能详,一些烈士的生平事迹也并不陌生。然而一个一个展厅仔仔细细地看过去,又能生出和从前不一般的感觉和感慨。其实兴国早期在外求学、接受新思想而参加革命的有志青年着真不少,1926年兴国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的已达18人,是赣南数目最多的。为什么偏偏是偏僻闭塞历来有“山高皇帝远”之称的兴国县涌现出这么多有新思想的有志青年,而不是在其它交通通讯较为便利的地方?要知道即使日本侵华战争时,兴国的大部分乡村还是宁静的农耕生活,并未受到很大冲击。

这些新青年投身革命和农民造反有很大区别。知识青年革命是有理想的,这些新青年是后来开辟苏区的火种,而那些被发动起来参加红军的农民起初仅仅是走投无路或为生计才造反的。如果说兴国能成为扩红的模范县正是因为地处偏僻山区,“山高皇帝远”敌人兵力薄弱,所以红军得以在赣南发展壮大,兴国又因为有本地革命的新青年传播革命思想,更好地发动群众,支援红军,从而得以做出苏区时“第一等的工作”。但地处偏僻山区仅可以解释兴国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成为扩红的模范县、烈士县,却很难解释为何在偏僻闭塞之地涌现出这么多新青年。真是兴国出英杰。

但这些早期新青年的结局更具悲剧性,他们当中活下来的屈指可数(好像仅有后来成为上将的陈奇涵),少数牺牲在战场上,更多的不是被捕后被敌人杀害,就是被自己人划成AB团错杀,典型的就是胡灿和肖以佐。死时都正值风华正茂。

当年兴国全县总人口23万,参军参战的就有8万之多。展厅里有这么一幅图,让不止一次看到它的我再一次深受震撼,“长征中为国捐躯的兴国英烈12038名,万里征途中每公里都有一名兴国忠魂。”

想起《亮剑》中说到的血性,那是一个有血性的年代,称他们为英雄也不奢侈。无私无畏,救民族人民于水火,血染山河。心灵震撼。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观后感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