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一夜读后感

  作者: [字体: ]

  昨天在MOMA看了《醉后一夜》的超前点映,而且参加了映后的主创交流会,说是交流,倒不如说是一干人的猎奇和另一干人的搞怪。活动结束后影院附近人很少,但时间尚早,想起片中的都市夜生活,感想联翩。
  
   故事背景设在了北京,其实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香港、台北、上海、深圳。选在了北京可能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内地观众,另一方面可能是北京的夜生活确实很丰富多彩了。我昨天还很奇怪,为什么一个香港的创作团队会在影片的台词中加入太多的北京方言,让作为北京土著的我听起来感觉很有亲近感,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设计吧。
  
   影片的展开和整体结构比较有特色,以一夜情后清晨为开端,发现男女主角是睡在了一个家具店;而影片的结尾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到的家具店的。可以说故事是第一人视角,观众也不明白醉后一夜发生的事儿,跟男女主角一样,慢慢的走访、回忆,从寻物开始。最后一气呵成恍然大悟。不同人的讲述都是一段独立的场景和片段,看似独立,实则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故事。
  
   电影中穿插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和搞笑点,比如羊驼的突然出现和叫玛利亚的青蛙,都算是比较搞笑且大跌眼镜的设计。把北京比较知名的夜店拍了个遍,真是让从没去过夜店的人大开眼界。新浪微博和三星手机植入广告很自然,就是流行元素嘛,无可厚非。
  
   所以说这部电影很讨巧,受年轻人追捧,就是讲述在北京年轻人的夜生活,经常去夜店的肯定比较熟悉。灯火酒绿,纸醉金迷。要说抒情我觉得就是两个孤独的人彼此温暖,借着酒劲他们发生了一夜情,但是后来他们不得不一起寻物、相互帮助,慢慢靠近,走进对方的生活。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发了,所以我说夜生活丰富的人往往是寂寞的,他们受不了一个人呆在一个空旷的房屋中,一个人的寂寞就造成了一群寂寞人的狂欢。他们喝酒、跳舞、狂欢。大都市的繁华造成了小人物的寂寞。
  
   余文乐和张静初的表演还算是可以,跟他们的年龄差不多,心情也差不多。交流时余文乐说自己从未断片过,会很好地控制自己饮酒,这个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见仁见智吧。彭浩翔的监制,所以味道上多少有些《志明与春娇》。
  
   总之作为商业片来讲,算是比较成功的,香港的创作团队很好的把故事嫁接在了北京的土壤上。笑声中带入些人文的关怀,同一个城市,同样的寂寞。
——————————————————————————

 彭胖子说他不爱去夜店这点我是保持怀疑态度的,这部电影活脱脱地就是一部帝都夜生活指南。三里屯Village,Mao,Vics,工体,地铁十三号线,Mix,最开始时还兴致勃勃地细数电影里出现的那些地点,到后来就有些麻木了。电影很欢乐,提前放映时一直笑声不断,恍惚中给人一种生活即是如此的错觉。
  
  酒色,财气,轰鸣的音乐,嘈杂的人声,电影无处不充斥着这些元素。初时还觉得欢乐热闹,一个小时过后就有些不适一心期盼着电影快些结束。片子给人的观感就像是一道华丽小巧的点心,诱人、甜蜜,吃完之后却没有一丝的饱腹感,反而徒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只觉得心中空荡荡的。
  
  电影结束后从东直门搭地铁13号线回来,因为是晚班地铁,车厢里并没有什么人,一个加班晚归的女子在车门关闭前一刻跑了进来,正好坐在我对面。大概是忙碌了一天,她的妆容已经有些花掉了,眼睛周围黑乎乎的一圈,头发也有些凌乱。或许是因为夜晚的关系,虽然看上去她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周身却透露出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和倦怠。上车之后她很快的就睡着了,假睫毛软趴趴地搭在眼皮子上,手提包里手机震动也听不到,也许是家里亲人正牵挂着还未到家的她吧。她沉睡中的风尘仆仆的脸庞一下子就把我从刚刚影片中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暗自心中默默祈祷她不要坐过站。
  
  有人把彭浩翔叫做鬼才导演,73年的他还不满40岁,已经培养起一批拥趸者,而且多为年轻人。在我看来,他算是难得的在内地跟香港都很讨喜的香港导演了,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不错,书的销量也是非常可观。据导演自己说这部片子本来的剧本背景是定在香港的,虽然最后出来的作品故事是发生在北京,却几乎没有违和感。一帮香港人如此了解北京让我有些惊讶,不过再仔细想想,那个电影里的北京,不过是这些人北上所看到的这个北京。北京不是只有三里屯工体的酒吧夜店的,不是只有啤酒红酒鸡尾酒的,不是只有穿着暴露吐着烟圈的男男女女的。地铁13号线上那个晚归女子背后的心酸,我想他们永远不会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代香港导演拍片的价值观也是一直为我所不解的。我不知道导演想从这样一部片子中表达些什么。如果仅仅是单纯地追求故事性的话,我想京炮组里好多直播帖应该比这个欢乐得多吧。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